为什么球迷非要边看球边唱歌不可?这个问题就像“为什么二十二个人类非要追着球在草地上疯跑”一样难以回答——大概需要追溯足球的历史吧。

在上上世纪的英格兰,现代足球还小的时候,观众也许只是在场边喊喊口号骂骂脏字。后来,越来越多的观众涌入球场——主队的,客队的,杂货店里的伙计,铁匠铺里的壮汉——他们不仅带来了更多的啤酒,更带来了堆积如山且难以释放的能量。慢慢就有人发现,唱一些喜闻乐见的歌曲能调动最多的人制造声浪。谁不愿意抓住这难得的机会释放天性?从此,歌声便开始响彻在世界上的每一场足球比赛。对某些死忠球迷来说,如果来到现场只见证了几个进球,没能带着一副喊破的嗓子回家,难得的周末几乎就等于白过了。
如今很多中国球迷估计也是这么想的。
队歌与助威歌(Chant)之别

无论您平时去不去现场看球,也许都能发觉:在90分钟外加伤停补时的比赛期间,球迷们虽然唱个不停,但他们唱的似乎都不是官方队歌。多数球队喜欢在比赛开场前和终场后放队歌制造氛围——而在比赛进程中,球迷会根据场上形势的变化,灵活地合唱一些短小精悍、气焰嚣张的自编chant。“chant”一词原意为“圣歌,颂歌,反复唱的调子/反复喊的话”,本文翻译成“助威歌”或“应援曲”只是方便大家理解。
和官方队歌相比,“Chant”最大的特点应是其“球迷独创性”。多数时候,创作者会找一个现有的曲调,配合旋律填上一切自己想填的词——只要朗朗上口、喜闻乐见,就会迅速成为球迷的宠儿——不管内容是骂裁判还是夸队长。
中国球迷的助威歌从何而来?
对一个资深中国球迷来说,有时候只需给几个鼓点,我们就能蹦着跳着把一首经典chant丝滑唱完。但似乎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些耳熟能详的旋律究竟从何而来。倘若有人试着调查一下,就能发现这些歌曲好像并非自家原创,因为死敌球迷也在唱着相同的旋律。难道是从洲际赛场的球迷口中听来的?抑或是世界经典名曲的改编?接下来为您揭晓几首TOP级别chant的前世今生。
来自欧美的流行乐
1.《Zapatos Rotos》
无论您熟悉的歌词是“为了共同的理想”还是“绿色信仰永相随”,抑或是任何其他版本的改编,您一定会同意,这首歌是中国足坛最受欢迎的chant之一。
事实上,这首歌的原版叫做《Zapatos Rotos(破鞋子)》,是阿根廷乐队Los Naufragos于上世纪70年代发行的一首单曲,讲述了一个穷苦青年的励志故事。本来一切风平浪静——直到博卡青年球迷中的某个天才挖掘出这首歌的助威价值,并将其改编为赞颂马拉多纳的神曲后,这段鼓点震撼、抑扬顿挫的旋律才开始在足球世界疯狂传播——从阿根廷到墨西哥,从哥伦比亚到塞浦路斯——直到阿贾克斯球迷团体“VAK410”推出了名为《90 minutes》的变调版本,这首歌彻底在欧洲足坛迎来了新生,并最终让身在远东的中国球迷们熟知。
2. 《L’estate sta finendo》
看到《L’estate sta finendo》这个名字,绝大多数球迷会感到陌生,但若提到日后改编于该曲的足球chant《Allez Allez》,鲜有人会表示自己从未听过。这支chant最早在利物浦的欧战看台上被世人熟知,其巨大的影响力不仅得到了时任教练克洛普的点赞,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球迷将它的旋律纳入自家的助威曲库。
事实上,利物浦的创作者坦承他们是在听到波尔图球迷的“原版”后才动了改编的主意。然而,葡萄牙也并非这首歌的“老家”。这首歌的原曲《L’estate sta finendo(夏天快结束了)》是意大利乐队Righeira于1985年5月发行的单曲。在2009年之前,它只是一首动听的迪斯科音乐,直到意大利低级别球队阿奎拉1927(Football club L’Aquila 1927)将它搬上看台——几经传播后才开启了作为足球圣歌的传奇生涯。
几经变调的古老旋律
《When Johnny comes marching home》
中国球迷通常能在济南奥体中心或上海双雄的主场听到这首chant,但您粗略一听便能发觉,我们熟悉的旋律和原曲(视频前两部分)有些差异。事实上,球迷们在创作chant时不仅会重新填词,偶尔也会进行一些旋律的改写,以便让旋律更加好听好记。改编这段旋律的第一人究竟是谁目前不敢下定论,至少在2009年阿斯顿维拉球迷为卡洛斯·库拉尔创作chant时,使用的还是歌曲原调。后来这首歌在英国和日本的看台几经流传,才变成了如今中国球迷熟悉的面相。有趣的是,许多球迷会声称这首歌改编自英文儿歌《The animals went in two by two》(以诺亚方舟的传说为蓝本,教孩子们记动物名字和数字的歌曲),事实上这首儿歌也是改编自19世纪末的美国军歌《Johnny comes marching home》。
来自日本看台的chant
《赤き血のイレブン》
这首在国内更为知名的chant最早由浦和红钻球迷团体URAWA BOYS于2006年创作,据说其曲调来自于巴西赛场。其歌名《赤き血のイレブン(血红十一)》是日本70年代经典校园足球番剧的标题(国内译作《足球健将》)。和日本其他青春运动番剧类似,这部作品的主舞台依旧是日本高中的社团,而片中的高中正是位于埼玉市的浦和南高中(在作品播放时代还叫作浦和市立南高中——2001年浦和市与大宫市和与野市合并,组成埼玉市,浦和市也随之撤销),彰显了浦和足球悠久的历史传统。

日番《血红十一》
这首chant前半段曲调恢弘悠扬,后半段情绪层层递进,在众多助威曲目中独树一帜。目前,这首歌曲主要在亚洲赛场流行,尤其是中国——几乎已成为看台界的文化符号。此外,来自浦和球迷组织的《Boys in RED URAWA REDS》(《身披浦和红的男孩》)、《アイーダ》(《阿依达》——改编自威尔第歌剧)、《仕掛けろ浦和》(《出击吧,浦和》)等几首歌曲也一并被中国球迷引入并完成汉化。
世界名曲
1.《The Entertainer》
切分的旋律,波尔卡的舞步——1902年,美国著名黑人作曲家乔普林创作了经典钢琴曲《The entertainer(演艺人)》。这是一首他最为擅长的“拉格泰姆”(Ragtime)音乐。“拉格泰姆”是起源于美国南部的一种黑人音乐形式。这种音乐形式早期以钢琴演奏为主,左手低音伴奏配合右手的切分旋律,是早期爵士乐的雏形。而我们球迷最为熟悉的一段旋律则是该曲的A部分,这段旋律随1973年的电影《骗中骗》传遍世界,因其简单轻快的曲调逐渐被足球球迷采纳为chant。您可以在斯旺西、山东泰山、日本国家队和B费球迷口中听到这首名曲的降速版本。
2.《Go west》
有人认为《Go west》是中国看台传唱度最高的助威歌之一,成都、国安、铜梁龙、山东、浙江的球迷团体均对这首充满史诗感的歌曲情有独钟。《Go west》的歌名浅显直白,让人迅速联想起19世纪美国的“西进运动”。该曲最初于1979年由美国迪斯科组合“Village People(村民乐队)”发行,后经英国电子乐队“Pet Shop Boys(宠物店男孩)”翻唱而广泛传播。有趣的是,这首歌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催生出诸多解读。最早,它被美国同性恋群体奉为“追求自由、寻找庇护”的金曲,冷战结束后,这首歌又融入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宣传元素;而如今,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它经典的旋律中找到了名为“足球”的最大公约数,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球场,都能听到这段旋律被各种陌生的语言传唱。
其他由世界名曲改编的助威歌:
《红河谷》、《Bella Ciao》(中译《啊,朋友再见》)、《Hey Jude》、《Take me home,country roads》等。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改编名曲、民歌外,国内外球迷组织也一直致力于全新旋律的创作。碍于篇幅有限,我们下次有机会再进行盘点。
Chant音乐的共同点
赏析了不少经典chant歌曲,相信您一定隐隐感受到,这些chant音乐有某些共同点。以下为您呈现几个要点:
1. 旋律抓耳 节奏感强(有助于在球场中配合鼓点迅速营造气势)
2. 乐句短小且重复 (方便球迷迅速学会并跟唱)

经典Chant《Go West》乐句的重复(相同颜色为重复乐句)
3. 大量拟声词的运用
足球chant中往往包含大量拟声词,在高唱这些重复且无意义的拟声词时,球迷得以摆脱记歌词的困扰而全情跳跃。上文有提到:音乐是庞大球迷群体中的最大公约数,所以chant音乐的门槛必须要低,通过叠加简单的拟声词来鼓励所有球迷加入合唱。
常见的拟声词包括:Nanana(例《Hey Jude》)、Oleole(例《The cup of life》),Shalala等。以“Shalala”举例:“Shalala北京国安”、“蓝色的力量无可阻挡,Shalalala,Shalalala……”都是中国球迷耳熟能详的歌词。其实,了解上世纪中期欧美流行音乐的朋友可能知道,歌词中出现“shalala”的名曲有很多,例如卡朋特乐队的金曲《Yesterday once more(昨日重现)》或温拿乐队的《Sha La La La》。

《Hey Jude》副歌歌词
“Shalala”等拟声词的大面积出现,可视为“嘟哇乐”对上世纪中叶欧美乐坛的影响。“嘟哇乐”是音乐风格 “Doo-wop ”的中文音译。 “Doo-wop”这个名字,来源于音乐中标志性的、无实义的背景人声和声(“Doo-wop”就是常见的和声词之一)。伴奏的人声(通常是一个和声团体)不会唱有具体含义的歌词,而是用一系列拟声的音节来模仿乐队的声音。正因如此,嘟哇乐不需要复杂的乐器,只需要一群有点子有热情的创作者,这极大地促进了草根音乐文化的发展——而热衷于创作chant的球迷无疑也是这场音乐狂欢中的受益者。
诙谐毒辣的chant歌词
对才华有限的球迷来说,想不出又长又押韵的chant歌词是常有的事。但是chant这种艺术形式往往不需要多么完整,一两句俏皮话配上简单魔性的旋律便足够让一方看台疯狂起来。接下来为您分门别类带来chant歌词中那些经典“好词好句”——为方便翻译和阅读,主要选用英格兰球迷的创作。
1. 互动型:
“If you hate……stand up!”×n(直到多数主队球迷起立为止)
(如果你恨【对手球队名称】,站起来!)
评语:一句歌词即让观众参与度从死忠看台蔓延到散客区,天才创意。
2. 嘲讽型:
“Is there a fire drill?”
(有消防演习吗?)
评语:嘲讽对手球迷大面积提前退场时所唱。对球迷来说,惨败猛如火。
“Are you……in disguise?”
(你是【死敌对手名称/表现差得出名的球员/球队传奇】假扮的吗?)
评语:同时cue两大受害者——偶尔也带有褒奖性质(例如曼联球迷最近对拉门斯喊“你是舒梅切尔假扮的吗?”),万能公式。

“You will be sacked in the morning!”
(你明早就要下课了!)
评语:↓

“Is this a library?”
(这是个图书馆吗?)
评语:剑桥联球迷例外——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3. 私人定制型:
“We got super【教练姓名】,He knows exactly what we need,【后防中坚姓名】in the back,【前场核心姓名】in attack,【球队名】is on the way to【决赛场地/目标赛事】!”
(我们拥有超级【教练名称】,他完全知道我们需要什么,【后防中坚姓名】坐镇后场,【前场核心姓名】主导进攻,【球队名】正在通往【某目标】的路上!)
评语:请选择您的英雄!

重口味Chant:“笔耕不辍”的足球流氓
并不是所有chant都那么喜闻乐见。有些chant的受众十分刁钻,一般人真接受不了。但是,总有些自作聪明的“坏家伙”在不知疲倦地输出各种奇葩歌词。鉴于有些内容实在不堪入目,仅通过转述的形式让大家了解。感兴趣者可移步视频网站自行收看。

电影《足球流氓》剧照
1.种族歧视
在朴智星效力曼联期间,有球迷编歌嘲讽其国家“吃狗和老鼠,甚至更糟”,一度引起非议。这种赤裸裸的种族歧视行为在当年并未获得严惩。不过随着欧洲联赛对种族歧视的打击力度加大,至少现在鲜有人敢堂而皇之地唱类似歌曲了。
2.外貌攻击
受到攻击的可不仅有场上的球员,还有对家球迷领袖。英格兰某球队为嘲笑对手球迷会鼓手身材肥胖,唱歌讽刺其“是不是把自己的鼓吃了,现在只能去敲肚子” 。另外,一些身材略有发福的边裁,同样需要忍受某些球迷整场“Fat bastard”(肥胖的混蛋)之类的问候。
3.伦理烂梗
热衷于猎奇伦理话题似乎是部分人类的“阿克琉斯之踵”,而在足球场上就有这么一群球迷热衷于通过无中生有的伦理笑话来编排球员,他们甚至把各种乱伦的过程编成曲调诡异的歌曲。最著名的一句词应该是:“Ref,Your brother is your father”(裁判,你哥是你爸)。当然,那些深陷桃色绯闻的球员更逃不过球迷《太阳报》式的问候。
在欧洲主流联赛日益关注场外问题的今天,演唱种族歧视等敏感内容的歌曲必将获得严惩。但是包含低俗笑话的歌曲依旧屡禁不止,进而形成了一种独特而猎奇的亚文化审美。不知道有多少可怜的父母,看球时需要全程用手捂住孩子的耳朵。
结语
所以,球迷们到底为什么非要边看球边唱歌呢?

歌手李荣浩在《模特》中唱道:
“趁着你会喜怒我会哀乐
唱几分钟情歌
没什么
至少证明我们还活着”。
如果您不知道一生具体有多长,您至少该知道一场足球比赛有多长;如果您甚至难以估计90分钟究竟能做哪些事,请试着在下一个主场比赛中持续不断地并肩跳跃并高唱Chant,直到终场哨响。您会发现,一场比赛有多长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面永远有看见就烦的对手;我们身边永远有浩浩荡荡的伙伴;在一场比赛中,我们每分每秒都通过歌唱宣誓自己的存在。
所以,何必在乎比赛能持续多久?单纯地和朋友们一同放声呐喊就是了。不管您讲的是什么语言,足球和音乐永远免签全球的护照;不管您唱歌多好或多糟,我们最终都将声嘶力竭。
致谢
感谢B站up主@北看台老王@CurvaChina@深-海-鳕-鱼-堡@DailyCurva@芋圆的足球笔记@普通人牛牛@皮皮卡丘桑@hope之light 所分享的视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