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想象一种比赛中的场景,A队领先,这个时候A队开门球,开给中后卫,中后卫看着急于进球的对方球员,稳妥的选择回传门将,门将将球抱住,消耗一段时间之后再把球给后卫,后卫再传给门将,门将再把球抱住,如此循环往复,就这样,比赛剩余的时间慢慢消耗殆尽,比赛的胜利被A队拿下。

各位球迷都很熟悉足球规则,那么一定对我上面的描述有疑问:老师老师,规则不是说不允许门将用手接膝盖以下部位有意识回传球吗?为什么还能出现这种操作?

禁用手接回传球的诞生

IFAB官网上的注解

这是禁用手接回传球的规则,这项规则的正式诞生是1992年,那么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规则呢?

文章开头的那个场景并非我随意杜撰,这就是1992年欧洲杯决赛丹麦vs德国比赛最后一段时间的现状,为了守住胜利,舒梅切尔和丹麦的后卫重复这样的动作,这并非是单孑独立的场景,这是90年代很多比赛的现状,球队为了守住胜果,就采取这种方式消磨时间,球队的胜果自然守住了,可是比赛就变得索然无味,没有酣畅淋漓的攻防、没有精彩的进球和扑救、球迷就只能看着门将和后卫来回传球……这样的比赛,自然很难让球迷满意。

国际足联当然也意识到了这种情况,为了提升比赛的观赏性,为了减少球迷的怨言,于是在1992年,这条规则就应运而生。

那些神奇的操作

后卫门将互相传球都相对正常,但是更离谱的是,球队已经进攻到了前场,结果这个时候一脚长传回给自己门将,距离长,浪费的时间自然也就更多。

1987年欧冠,格拉斯哥流浪者对阵基辅迪纳摩的次回合,比赛仅剩30秒结束时,流浪者总比分2-1领先,此时流浪者控球,这个时候一般选择的消耗时间的方式是带到角球区护住球,赢得角球继续消耗时间对吧,但当时已经是流浪者球员兼教练的索内斯给出了另一种解法,他当时在中前场的位置接到队友传球,随后一个转身的长传精准找到了己方门将克里斯-伍兹,伍兹将球稳稳保住,而流浪者最终也赢得了比赛的胜利。

索内斯的策略之所以成功,自然是因为还没有出现手接回传球被禁止的规则,但也是得益于索内斯精湛的脚法和大胆的操作,不过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样的操作自然是有反例存在的。

1991年9月7日,阿森纳主场迎战考文垂,比赛第一分钟,阿森纳名宿李-迪克逊在后场控球,此时他决定回传门将希曼,皮球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然后越过了绝望的希曼,飞进球门,而阿森纳最终也输掉了这场比赛。

当然,并非只有膝盖以下部位的有意识回传球用手接会被吹罚犯规,足球场上也出现过用头回传被判黄牌的情况。

2016/2017赛季法甲联赛第21轮,巴黎圣日耳曼客场挑战南特,比赛第30分钟,维拉蒂在没有任何人盯防、逼抢的情况下趴在地上用头球回传给了门将特拉普,虽然特拉普并未用手接球,但裁判向维拉蒂出示了黄牌并且给了南特一个间接任意球。

被判黄牌后,维拉蒂非常不满,但实际上主裁判的这次判罚还真没啥毛病,因为规则里说了,如果球员在本方控球时刻意用头、胸、膝盖等部位,夸张地将球回传给本方门将,以便于后者可以用手接球,属于违规行为。即便门将没有用手接球,也可以参考违反体育道德的条款,判罚传球者黄牌或者犯规,并处以间接任意球,由对手主罚。

IFAB对于此规则的描述

如何评价这条规则的诞生?

我的同事@华小岚 认为,这项规则是90年代最伟大的规则革新,它直接对门将位置进行了一场天翻地覆的革命(详情戳:颠覆足球规则:把换下的球员再换上,可行吗?)。

我同意他的观点。

现代足坛,高位压迫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常见的逼抢方式,这也是足球战术不断革新的结果,那么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禁止手接回传球的规则,会出现什么情况?

你的球队正在进行高位压迫,球队拼尽全力,逼抢的程度让对方窒息,前锋们已经逼抢到了对方的后卫线,并且已经封死了除了持球的中后卫之外其他所有球员的传球线路,而另一名前锋也紧盯着对方门将,就等着中后卫回传的时候加速冲刺,通过自己的逼抢让门将传球失误。

这个时候,中后卫回传门将,门将不慌不忙,用手直接抱起了皮球,对方保住了球权,而己方的逼抢被破解,耗费了许多的体能却没有任何的收获,士气也一定会受到打击。

现代足坛,越来越多具有传球能力的门将横空出世,一定程度上也有这项规则的影响,还是上面的场景,中后卫回传门将,以前只能一个大脚皮球爱去哪去哪,现在门将脚下有准了,可以提前观察,可以精准找到自己的队友,甚至可以围绕对方的高位逼抢设置有门将参与的战术。

天壤之别啊。

足球在不断发展,足球战术在不断革新,足球规则也在与时俱进,比如换人,比如手球、比如禁区内8秒规则等等。足球规则当然在适应足球本身的不断发展变革;而反过来说,这些规则也在推动着足球战术的变革和球员能力的提升,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球队战术要求门将参与,而越来越多的门将也具备了不错的传球能力和控球能力。

也许在未来,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比赛场景将会因为新规则的出现成为绝唱,或者再次出现新的战术理念,新的比赛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