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苏超已经进行到半决赛。今天的半决赛,泰州通过点球大战淘汰了省会城市南京。
明天晚上7点35分,南通将和无锡争夺另一张决赛的入场券。
足球城市日记,今天走进无锡。
△笔者拍摄的无锡南禅寺
真的没有锡?
无锡市地处江苏省东南部。东邻苏州市;南与浙江省湖州市隔太湖相望;西南与安徽、浙江两省交界;西接常州市,北邻长江。
从名字上看,无锡的意思是没有锡矿。很多老一辈无锡人认为,无锡之名跟锡山有着密切关系,他们认为无锡之名是因为无锡锡山山无锡。
这种观点不是没有依据。唐朝陆羽在《游惠山寺记》中这样写道:”山东峰(这里的山东峰是惠山东峰,也就是锡山),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兴,锡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
按照解释,这里在周朝到秦朝之间盛产锡矿。到汉朝时期,锡矿衰竭,因此,该地区得名无锡。
这种说法是否准确,还有待证实。
无锡:吴文化和江南文化的见证
无锡的名字除了没有锡之外,还有很多其它说法。一种说法,这里曾经属于越国的土地,来自古越语。但具体含义尚不清楚。
另一种说法倾向于认为,无锡的无和吴同音。因此一些历史学者和语言学家认为,无锡的名字是从“吴墟”发展来的。
传说,无锡所在的梅里曾经是吴国的都城。越国灭吴后,这里成为了一片废墟。即吴墟。
吴墟后来被传为无锡。
无锡的无与吴国的吴同音。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春秋时期,包括无锡在内的苏南地区是吴国的土地。
无锡除了苏超球队之外,还有一支职业球队无锡吴钩。这支球队目前征战中乙。
无锡吴钩名字来自当地所产的一种锐不可当的兵器。
这种兵器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以温婉著称的吴地,也因为吴钩多了一丝硬汉气息。很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关于吴钩的诗词。例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下:“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的诗句,流传千古。
无锡的吴文化,也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锡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带。壮阔的长江、大运河和太湖,共同构成了无锡的江南文化。
早在周朝至汉朝时期,无锡曾因盛产锡矿而繁盛。那时候,中国的经济中心集中在中原和关中平原一带。无锡所在的吴区,即江南地区发展程度无法与中原、关中相提并论。
中原王朝的富庶繁华同样吸引了北方游牧民族。他们长期南下骚扰中原王朝,中原地区因地势平坦而成为了交战的前沿阵地。
因此,从东汉末年开始,一些中原汉族为了躲避战乱,迁往南方。我国经济中心开始了逐渐南移的过程。
南下的中原汉族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无锡就是中国经济重心南迁的主要受益者。得益于太湖丰富的水源、温暖湿润的气候,江南成为了中国主要的粮食、布匹产地。
古语云:“苏湖熟,天下足。”
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长江、钱塘江等几大水系。无锡因为大运河的开凿受益。漕运事业的发展,带动了无锡城市的繁荣。
大大小小的运河古道,行走的船只、青砖黛瓦构成了无锡的城市特色。
经历了1000多年的开发。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完成了南迁。中国经济重心的核心地带就是江南。无锡正是这一变迁的见证。
随着经济的繁荣,无锡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诸多浓墨重彩的故事。
东林书院,把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写在书院门口。体现了江南诸多学子们胸怀天下的担当。
中国工业化的见证
无锡所在的地区也是中国工业化的见证。因为无锡所在的江南一带盛产粮食、丝绸。
丰富的粮食,造就了属于无锡古代的繁荣。明清时期,无锡北塘一带“米行林立,舟楫如织”。大量的钱庄,票号在无锡地区应运而生。
无锡亦是中国主要的丝绸产地。无锡的布行、丝行如雨后春笋一般兴起。
然而,明清时期的繁荣仅限于国内。明清时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后,列强用大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
一批仁人志士开启了实业救国的道路。无锡就是见证地。
依托运河运输棉花、丝绸,无锡诞生了一批中国近代的纺织企业,例如广勤纱厂。
1896年,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在无锡开创了“茂新面粉厂”、“申新纺织厂”等企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步伐。
无锡见证了中国近代的自立自强。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凭借着”苏南模式“走在时代前列。近年来,无锡发展高科技行业,成为了江苏经济的引擎之一。
明清的商业繁荣、近代实业救国到现代化,无锡均见证。
无锡其它
1.江浙地处亚热带地区,不适合两大制糖作物甘蔗和甜菜的生长,但无锡人却把糖加入到食材中。甜味,成为了无锡菜的基因。
2.无锡的主要交通方式是火车(无锡站和无锡东站、惠山站、无锡新区站)。无锡拥有地铁。无锡站,无锡东站和惠山站均可地铁到达。
3.无锡和苏州共用一座机场——无锡江南硕放机场。该机场是军民两用机场,航班有限。坐飞机前往,可飞往上海。而且硕放机场是军民两用机场,不可打开遮光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