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3日,下午的阳光正好。三台体育场内,一万名球迷震耳欲聋的雄起声。场外,是绵延数百米的赛事消费区。
很难想象,仅仅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只能在白天听见广场舞配乐、夜晚大门紧锁的沉睡资产。

改变这一切的变量,是正在火热进行中的2025/2026 四川银行四川省城市足球联赛。
作为四川乃至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业余足球联赛,“川超”并未止步于竞技层面的热闹。它正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扮演着公共体育设施盘活者的角色。
在主客场制的硬性倒逼与票根经济的软性引导下,四川各地的县镇级体育场馆正经历一场从管理本位向运营本位的深刻突围。

一、 制度倒逼:当“主客场”成为激活存量的鲶鱼
长期以来,县级公共体育场馆面临着一道著名的两难困境:建得起,养不起;想要用,怕维护。
于是,许多耗资不菲的体育场馆常年处于低效运行状态,甚至沦为晒谷场和晾被区。
“川超”联赛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僵局。
与以往赛会制不同,“川超”全面对标职业联赛,实行严格的主客场双循环赛制。这一赛制变革,不仅仅是竞技形式的升级,更是一次对地方场馆运营能力的硬核体检。
“想要在家门口赢球,首先得有个像样的主场。”这一逻辑倒逼着各市州及其下辖区县必须对现有设施进行升级。

据“川超”组委会规定,承办主场赛事的场馆必须在草皮质量、灯光照度(满足夜间高清直播需求)、观众容量等方面达到准入标准。
这种准入制像一条鲶鱼,搅动了原本沉寂的存量池水。
在绵阳三台、达州、广安等地,地方政府与运营方迅速行动,对老旧场馆实施了微创手术:升级照明系统以适应夜赛经济,修缮看台以容纳数万名主场球迷。
就在两年前,绵阳三台县体育场还是当地人口中的菜地。草皮斑秃得像地中海,看台座椅残缺不全,到了晚上更是黑灯瞎火,唯一的用途是给广场舞大妈提供场地,全年利用率不足15%。

为了承办“川超”,三台县没有选择斥巨资新建,而是对老场馆进行了一场教科书级别的“微更新”与“深运营”。
改造后的体育场看台设置10160个座位,结合三台地域文化与生态特色,座椅选用青蓝、深绿、浅绿三色渐变排布——下层青蓝呼应涪江岸畔的连绵远山,中层深绿象征流淌的涪江江面,上层浅绿则如近岸浅滩,通过色彩层次勾勒出“山水相依”的自然意象,既具视觉美感,又蕴含本土韵味。
球场边20米宽的LED巨屏让连球员脸上的汗珠都清晰可见。球场布置了灯光系统189盏,全部为夜间赛事量身定制。
这种专业级的硬件升级,直接将观赛体验拉升到了“小世界杯”级别。曾经抱怨场地磕脚的球员,如今踩在国际标准的草皮上直呼巴适。
这种由赛事需求驱动的精准改造,避免了盲目的大拆大建,实现了存量资产的低成本升级。

二、 运营突围:从看比赛到玩嘉年华
硬件升级只是基础,如何让场馆在赛后不返贫,才是考验运营智慧的关键。
在2025赛季的“川超”现场,我们看到了一种“1+N”复合场景的成熟运用。
“1”是爆款赛事: “川超”比赛日,三台体育场是能容纳1万人的“魔鬼主场”,单场比赛能直接带动全县消费200万元 。
“N”是常态服务: 在非赛日,在体育场外构建了开放式园区和环形健身步道,并配备了休憩设施与健身器材,以适应不同年龄层的健身需求。其次,合理利用看台下方的空间,将其改造为体育产业用房和室内运动馆,引入多样化的业务形态,实现场馆的平赛转换,从而大大提高了非赛事期的利用率。最后,对核心的草坪和跑道进行了惠民改造,选用了耐踩踏的草坪和国际标准的塑胶跑道,并建立了赛后向市民开放的机制,让群众能够亲身体验专业场地的运动乐趣。

作为“四川足球之乡”,三台县想得长远,在体育场还在修缮时就提前布局。要想将体育场的利用率和影响力提高,必须多多举办比赛。
在政府的牵线下,四川女足2026赛季女超联赛主场将设立在三台县体育场。
三台县还与四川省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四川省足球协会共同签署《足球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多方将围绕成年女足队伍建设、青训人才培养、群众足球推广和足球产业开发展开全面合作。
而在11月三台县召开的足球工作推进会上,特意强调了:要借力赛事效应完善设施,依托“川超”联赛绵阳队主场落户契机,推进足球场地及场馆基础设施建设。这更是为三台县体育场的利用搭好了政策基础。
这样全天候、多功能的运营策略,彻底打破了县级场馆“赛后即闲置”的宿命。
三、 票根经济:一张入场券的杠杆效应
在经济学视角下,“川超”展示了极高的乘数效应。其中,票根经济成为了本赛季的一大亮点。
在德阳、乐山、自贡等赛区,一张“川超”门票的价值远超观赛本身。地方文旅部门敏锐地捕捉到了数万名球迷(特别是客场远征军)的消费潜力,推出了“凭票根享优惠”的联动政策。
食在球场,凭票根在周边餐饮店打折,直接拉动了夜宵档的生意。游在当地,联动周边景区免票或半价,将一日比赛延长为两日游。
这种模式成功地将原本低频的体育消费,转化为了高频的餐饮和旅游消费。对于县域经济而言,数百名客队球迷和数万名主场观众的涌入,是一笔可观的“周末红利”。它证明了,只要运营得当,体育赛事完全可以成为县域服务业增长的新引擎。

四、 观察与思考:让“雄起”成为常态
“川超”的火爆,让人们看到了四川深厚的足球底蕴。
从百年前华西坝的足球萌芽,到三台县作为“足球之乡”的坚守,再到如今21个市州的全民参与,这股“雄起”的力量从未断绝。
但作为观察者,我们更应关注热闹之后的冷思考:如何避免“运动式”复兴?
目前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川超”赛季期的强刺激。未来,如何让这些被激活的县级场馆在休赛期依然保持活力?
1. 赛平结合:借鉴成都凤凰山模式,在非赛时段引入商业演出、全民健身活动,保持场馆热度。
2. 青训扎根:利用升级后的草皮和灯光,建立常态化的青少年足球培训基地,让场馆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3. 区域联动:打破行政壁垒,鼓励相邻市州(如川东赛区的遂宁、南充、达州)举办区域性邀请赛,维持主客场机制的常态化运行。

2025年的“川超”,不仅是四川足球的一次复兴,更是对全省公共体育设施服务效能的一次大考。
它用生动的实践告诉我们:最好的体育场馆,不是空无一人的地标建筑,而是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的赛场。当县城的体育场不再用来晒被子,而是承载起一座城市的荣耀与生计时,我们才真正读懂了“体育强国”在基层的具体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