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喆是南京体育广播FM104.3的主播,有一档叫《天天足球》的节目。从2012年开始,他成为了江苏舜天的跟队记者,一直跟到苏宁时代,经历了江苏队从草根球队到中超冠军的完整历程。

2021年,江苏苏宁宣告解散,丁喆一下子空了,心爱的球队没了,工作也被砍掉一大块,他的微博停止了更新,最后一条是转发的吉翔告别信。过去几年,他还是在做体育相关的内容,但却觉得自己离足球越来越远了,躺平的状态里,对什么话题都提不起兴趣。

夏天,苏超的热潮传遍整个江苏,甚至席卷了全国。对于普通市民,苏超只是为他们带来了“足球”这个新鲜事物,但对于靠“足球”吃饭的丁喆,苏超的出现把他从行业的边缘重新拉回到了版图的中间

他进入到了一种熟悉又陌生的工作状态中,见老友、当MC、做直播……江苏队解散后的第五年,他重新开始对足球,也对江苏足球抱有希望。聊起这几个月神奇的经历,他告诉我:“苏超让我活过来了。”

丁喆在南京奥体

决赛前的下午

五台山体育场是南京人的老地标,1952年建成,在这片城中心的小高地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球场四周有五个小山坡,因此得名。从北边爬上一百多级的台阶,抬头就能看见球场,褪色的五环高挂在上头,残破的外墙上有青苔和爬山虎。球场的大门敞开,两边就是更衣室,从外面一眼能望见草皮,看台的角落里有几棵梧桐,枝繁叶茂,占了好几个座位。

体育场是整个五台山体育中心的一部分,周围设施很多,加上地处老城,附近的市民常来这锻炼健身。租不起奥体的本地中学,也会选择在这里开校运会。九十年代开始,五台山见证了几支挂着“江苏”或“南京”名头的职业球队的兴衰起落,在城市队到来前,他的上一个主人还叫南京有有。

气温回暖的周末,南京城市将在这里迎来今年中甲联赛的最后一个主场,对手是刚刚夺冠的辽宁铁人。中游球队的赛季末是悠闲的,大名单里只剩下了一个外援,午后的阳光里球员的热身轻松而迟缓,穿着球队外套的工作人员在看台上三三两两地聊着闲天,话题大多无关比赛。

五台山离南京大学步行20分钟,这场球对当地学生免费开放,普通市民也只需要花33元就能进场看球,如果比安保和志愿者来得更早,甚至不用买票就可以大摇大摆地走进东看台。“苏超热”助力了南京城市的球市,抽不中门票的球迷来这里找“平替”,也有人买错了票,以为这里踢的就是苏超。这场球最后来了4980人,创造了球队主场的赛季上座纪录。

作为现场MC,丁喆提前一个小时到了场地,主席台入口处,他帮忙招呼着球童和家长,其中有的是雨花台小学的学生,有的是因为苏超刚刚找到城市青训没几个月的小朋友。送走孩子们,他和相熟的工作人员简单对了对流程,有红色球衣的铁人球迷过来问路,他也热情地招呼,指清楚了客队看台的方向

坐在主席台周围的都是圈子里的老熟人,不断有人过来跟丁喆打招呼,每个人都会问上一句:“你晚上去吗?”他们嘴里“去”的目的地是南京奥体,几个小时之后,苏超的决赛就要在这里开打。之前的比赛,丁喆一直是南京队主场的MC,今天他还是会去现场,不过任务轻一些,主持的活交给了江苏台的洪超。他只要做完台里的连线直播,就可以安心当个球迷了。

比赛踢得和和气气,自家队友倒地痛苦呻吟时,替补席也情绪稳定,球迷协会的助威规整得有些例行公事的意味,所有人都在等待终场哨的吹响,最后十分钟两队各进一球,愉快收官。看台上最有活力的是几个穿着便装、不太像球迷的观众,他们专程来给南京城市的27号郑雪健加油,或者说,给徐州队的66号郑雪健加油。

丁喆跟着球队一起谢场,记录下了球员和球迷互动的瞬间,人还没到奥体他已经把视频剪好发了抖音。今年三月他开始经营自己断更三年的账号,第一条视频用自拍镜头记录了作为南京城市主场MC的工作。他知道中甲球队都缺宣传,想帮个忙,也开始尝试做一下自媒体。

丁喆今年在抖音发的第一条视频

丁喆第一条关于苏超的视频发在5月22日,那时联赛马上要踢第二轮,“十三太保”的花式玩梗刚开始在网上走红。视频里他细致地解释了苏超和职业联赛的区别,南京队和南京城市的不同。第二个视频里他开始学着玩梗,用“十三妹”调侃了输球的连云港,但还有点放不开,最后他预测了“苏超联赛的热度会水涨船高”。

预测很准确,春天到秋天,丁喆的生活被苏超填满了。8场现场主持,无数的线下活动,抖音上他更新了98条视频,最受欢迎的一条有6.4万点赞。“这几个月我完全没有周末”,类似的忙碌丁喆在跟着江苏队东奔西走时也感受过,但苏超带来的体验,是全新的。

重回和重逢

丁喆是最早知道苏超的那批人,局里的领导喊他去主持南京队的出征仪式,他很纳闷:“南京城市不都出征过一回了吗?”一问才知道,这支队没有后缀,要踢的也不是中甲,是“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现在人们叫它苏超。在现场,丁喆意外地看见了几位江苏队的旧相识,但也没有多想,毕竟这些深耕南京的老将出来帮忙踢踢比赛,倒也不算什么大新闻。队里还有很多没见过面的年轻小孩,他就说了点“继承老江苏衣钵,踢出精神面貌”之类的套话作为鼓励。当时他觉得苏超就是“城市间的友好互动”,一场球“来个两千人就不错了”。

南京队在五台山的第一场球和预想的差不多,丁喆过得很煎熬,他一眼就看出很多观众是大周末被拉来充人头的,兴致不高,场子一直冷冷的。没有足球观赛经验的观众对比赛不感兴趣,主持人也没资格带着一起喊加油,“只有南京队进攻时大家的情绪才会高涨一些,可惜最后还被南通给绝杀了。”

第二天,丁喆在手机上刷到了苏超某队主场的视频,现场MC带着球迷各种互动,给主队加油,把场子搞得很热闹。他立马录了屏发给组委会,“这样能行吗?”职业比赛里,MC只能在开场前和结束后自由发挥几句,赛中能说话的时段只有换人、补时和进球,在苏超丁喆也遵循这些原则。组委会的回应很明确:“这样不行,得跟他们说说。”

到了第三轮,苏超彻底火了,组委会的结论也变了:鼓励互动,还得一道给对手加油。丁喆开始没法接受这个要求,其他场地的MC也觉得别扭,“不仅要带气氛,还给对手加油,凭啥啊?”

官方的意思很明确:和平友好的氛围很重要,江苏要团结在一起。第一次大家都不理解,到了第二次、第三次没人再觉得有问题。丁喆卖力地带观众一起“盐城加油”,球迷会面向客队看台齐声高喊“欢迎盐城”,远征球迷回应“谢谢南京”。场外的态度反馈到场上,虽然球员们拼得激烈,但赛风赛纪好、净比赛时间长,极少看见围攻裁判、拖延时间的场面。

南京队第二个主场的门票几十分钟就卖光了,组委会迅速敲定了移师奥体的事宜。丁喆五年没来过这了,他不爱看演唱会,去年苏州和南京的城市对抗赛也有事缺席。江苏队的心结很难解开,但“圣奥体”已经是久远的回忆了。

赛前一天,丁喆在抖音上发了个玩梗视频,背景是南京奥体:“五年,整整五年,你知道我这五年是怎么过的吗?”“明天苏超南京对苏州,我要把我失去的都拿回来。”他告诉我,视频拍完就没再多考虑什么重逢和感动,从五台山搬到奥体,要调整适应的东西太多,他脑子里想的全是怎么做好工作,把流程顺利走完,调动起六万人的场子。

南京奥体的第一场苏超就创下了中国业余赛事上座纪录

真正站到球场里时,丁喆才发现自己“情绪一下上来了”。他看着奥体被一点点填满,球迷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看台上有很多他四五年没见到的熟面孔,东斩、盐城N4A,还有他心里战斗力最强的“扬州八怪”。身后热身的杨笑天、戈伟和渠城,也还是江苏队的那批人。

“我不敢说江苏足球回来了,但我的朋友们真的回来了。”

丁喆站在跑道上,用他标志性的长音,向全场观众高喊“欢迎重回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这段话在抖音上被广泛地传播,“招魂”了很多离开多年的江苏球迷。丁喆告诉我,进场前他准备的台词只是“欢迎来到南京奥体”。

主场没比赛的周末,丁喆会开上车带着家人去别的城市看球,当作一场简单的旅行。常州踢泰州的比赛,进了场他才发现首发名单里有黄紫昌,他看着在江苏青训长大的球员,过去几年两人的联系仅限于拜年的微信。赛后,刚谢完场的黄紫昌一眼看见了等着他的丁喆,惊讶地张大嘴,表情瞬间放松下来,“你怎么来了!”

“我怎么来了?看你啊!”

聊苏超,不只聊苏超

作为老江苏队的跟队记者,球队解散加上疫情影响,丁喆这几年闲了很多,主要在台里做做节目,即使往外跑也都在南京城内,龙舟、风筝、马拉松,体育相关的活都接一接。足球还在,但聊什么话题都有种“苦中作乐”的感觉。

足球一直是南京体育广播收听率最高的版块,江苏队解散时,很多人感叹“立台之本”没了,再加上传统媒体转型的种种困扰,节目很难做。过去几年,丁喆一直在跟台里探讨《天天足球》该关注什么话题,输出什么内容。他也有跟节目的老听众、老球迷咨询,可大多数人都觉得“心累了,不想关注了”。

2015年江苏舜天夺得足协杯冠军,庆功宴上的丁喆

《天天足球》每天傍晚六点准时直播,过去只靠聊江苏队就能填上全部的时间。解散之后,只能在本地找素材,聊一聊青训、聊聊江苏省的其他球队,但都不怎么能让观众提起兴致。“聊聊埃德尔和特谢拉今天吃了点什么,都比市长杯哪个小学夺了冠关注度高”。

话题不热门,但丁喆觉得转型的过程让他的视野变开阔了。“从前一股脑扑在职业联赛上面,多少有点浮躁;现在沉下心关注校园、关注别的赛事,看见的东西更多,才明白中国足球为什么是现在这样。”

苏超火了之后,丁喆说他“在足球的层面活过来了”,节目也有了新生命。现在他在电台做节目时,会在抖音上同步直播,节目结束了就继续在手机上跟大家聊。有一次播到了凌晨三点,在线观看人数还有一千多人,给他吓了一跳。“我们做传统媒体的,从前哪有三点钟还不睡觉的啊。”

丁喆聊苏超的方式跟从前聊职业联赛完全不同,“苏超球迷”们的问题都很简单、很细节,他需要跟直播间里的观众解释“那个自己穿黑衣服在场上跑来跑去的人”是谁,门将守的是哪个门,角球是怎么来的……最开始他并没意识到这点,几期节目做完才明白“大家有这么多东西不知道”。后来在抖音开直播,他的初衷也是想给观众做些足球知识的普及。组委会很鼓励丁喆做直播,希望他能以官方MC的身份在赛场外多给球迷正向的输出,维护好联赛的形象。

杨笑天时隔多年重新回到丁喆的节目《天天足球》

丁喆有时会就着大家对苏超的热情“借题发挥”,全运会闯进四强的江苏U18、落户镇江的江苏华萨、还有一些苏超球员们效力的职业球队,他都会聊一聊,足球不只苏超这一面,他想让观众知道更多。

采访里丁喆反复提到“引导”这个词,他觉得作为媒体人,给球迷做正确的引导是一种义务。江苏苏宁解散时,他把节目当成了“讲讲心里话”的平台,帮愤怒又悲伤的球迷疏解情绪;之后的中超赛季,他选择关注江苏球员的去向,报道他们在新东家的赛场表现,给球迷找个寄托。后来聊市长杯、聊城市、聊支云,都是出于相同的目的。

苏超在江苏是全民性的赛事,所有媒体都在关注,许多不是体育口,甚至从来没接触过足球的记者,都被赶鸭子上架开始做苏超的报道。他们有空时会跑到丁喆的直播间,像普通的观众一样问问题,学知识,准备之后的报道。丁喆也会主动向在足球上“不专业”的同行学习,他发现“体育记者”的身份会让自己的视野有些狭窄,很多习以为常的东西,在刚接触足球的大众眼里,是有趣的。

7月,“好记者讲好故事”的比赛在南京办了个“苏超专场”,丁喆去参加了,拿了第六名。第一名获得者来自常州,他自愧不如:“讲不过她,常州的故事太多了。”

后记

苏超的每场比赛,球迷协会都会在上半场第35分钟一起高喊“江苏队”。35,一个充满自嘲意味的时间点,来自于苏宁接手时张近东立下的“三年中超,五年亚冠”目标。江苏队解散的第五年,很多球迷期待着苏超的热潮可以带着“江苏队”回来。

丁喆不太喜欢“回来”的说法,他也期待会有新的球队,但他知道那支被怀念的江苏队不可能回来了。“对于新球迷,他们可以听你说35分钟喊江苏队的原因和故事,但他们没有理由跟你一起喊,因为那些记忆和他们无关。”他的期望里,一支“新江苏队”将影响到比从前更多的江苏人,老球迷还是会来加油助威,当新球迷们发现“这支队竟然有这么多踢过苏超的球员”,他们也一定会开始关注这支球队。

过去,各个城市的球迷会都会在比赛日坐上大巴赶到南京,给同一个主队加油,无论苏宁还是舜天,代表的都是江苏足球。苏超在更小的划分里重构了这种记忆,并且更深刻走进生活的日常。五年过去,江苏足球的故事续上了,这是一次意外的重逢,比赛已经结束,但江苏的足球人还会在“回家”的喜悦里徜徉更久。

还记得那篇让苏超一夜成为“顶流”的《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吗?丁喆告诉我,那位为南京发布写出这篇爆款的“幕后高人”,从前是一起跑江苏足球的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