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亚雷斯近日在迈阿密接受了《每日体育报》的专访,这位38岁的乌拉圭前锋谈到了他现在新的训练方式和作息习惯、儿时非常艰苦的生活经历以及“叛逆”性格的形成。他坦言自己在很多事情上并不是榜样,他知道也接受这一点,但批评从未击垮他。以下是本次专访的上半部分内容。

看到路易斯-苏亚雷斯在迈阿密国际的一次训练中现场表现,会让人惊叹。不仅因为他在场上做的事情,更因为他对自己的保养方式——这套“药方”让他的职业生涯得以在并不算轻盈或瘦削的身体条件下惊人地延长。训练前,他会做一些特别的练习;训练后,他会在草地上光脚慢跑,然后再去健身房待上一阵子,之后才去洗澡。这是一套他独自完成的训练流程。他今年38岁,但他的自律是绝对的。

很高兴见到你,路易斯……

“我现在身体感觉很好。随着岁月增长,你会学会使用一些能够让你照顾好自己、从而提高表现的工具。你看到我训练后的例行动作(光脚慢跑),是我一直坚持的,因为它能让我在一天中感觉更有活力。以前我习惯训练一个半小时,然后回家,由于任务完成了,就直接瘫在沙发上。”

然后……

“这一切会让你变得‘懒散’,在乌拉圭我们这么说,在西班牙他们说‘随便’、‘散漫’。我会一整天都瘫着。但后来我改变了一点作息,这让我保持活跃,从不会感到疲惫,总是在移动中,这让我一天结束时状态很好。当然,现在我以不同于过去的方式参加比赛。这是我喜欢且让我舒服的作息。”

在你的职业生涯里,你不得不去适应许多不同的情况。岁月流逝(你现在已经38岁),这是一个新的挑战。你是如何面对的?

“问题在于,现在的情况很奇怪。很多人,甚至你自己,都会重新思考当今可用的各种手段:营养学、训练前的预防性训练、训练后的护理、很多人下午会额外做的健身……这些东西我们那个时代是没有的,于是你会想:‘有了这些我肯定会表现得更好。’但或许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也许我当时的身体需要的就是那种训练方式,那种代谢方式。而如今足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更加专业了。”

一个不同的时代……

“不是说以前我们不专业,而是那个年代就是那样。就像五十年前一样,不同的时代。但我认为所有这些手段都让足球变得更好了。像我们这一代如今仍在踢球的老球员,会利用这些手段不断提升,因为它们给了我们继续提高、继续自我照顾、继续以这种方式踢球的可能。”

你的职业生涯并不算平静,但确实成功。无论是轨迹,还是你来自哪里、经历过什么——你认为最能定义你的是什么?是什么把你带到今天这个位置?

“做一个叛逆者。很多时候我会想,我或许是叛逆、坚韧、持续战斗、持续拼搏的一个例子。但相反,在许多事情上我并不是榜样。我接受、也知道、也明白这一点。我一直在对抗批评:我18岁在乌拉圭民族队完成首秀时,他们就批评我射门不中。当时我就开始了让批评翻篇的阶段,之后去了荷兰。他们说我胖,在阿贾克斯也这么说。在利物浦时他们攻击我不守纪律的行为。在巴塞罗那时则批评我经历低潮。在我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我始终在对抗同样的东西。”

这反而成为一种动力……

“也许我甚至在那种环境下会感到舒服,但那并不是我所希望的。批评最终让我更强,从未击垮我。我从未向别人表现出因批评而沮丧的样子。最能吸引眼球的永远是批评,他们总想看到你低着头、情绪不好。我始终努力展示一种力量。这让我一直保持强大。”

那这种叛逆精神从何而来?是在乌拉圭?在街区?还是家庭?

“从小时候开始。我没有吃的东西,我必须想办法让自己和家人有饭吃。一直都是这样。从我有记忆起,我就一直在对抗一切。我从没有轻松过,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轻松过,这让我总是战斗到最后。”

而且这也体现在球场上……

“到了第90分钟我还在拼、还在跑,因为每一分钟对我来说都是生命,是一场持续的战斗。所以我不喜欢浪费时间,也不喜欢任何放松。”

你小时候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非常困难,非常复杂。我们六个兄弟姐妹,要养活所有人很难。父母离异,母亲一个人在商场的厕所打工,我要去拿她赚的钱来养我们,那时候我只有9、10岁。那是一段不断斗争的时期。我甚至为赚钱去帮别人洗车。那时街上会有一些用完就被丢弃的电话卡,有个先生会收藏这些卡并回收。我就在街上捡那些卡,再卖给他。从小我就吃了很多苦。我一点都不后悔,因为为了活下去、为了吃上饭,你必须动脑筋想办法。我最珍惜的,就是我小时候付出的努力。”

如果今天你能看到那个孩子——那个16、17岁的男孩,想在足球世界成为某个人物——你会对他说什么?

“显然,小时候的努力让我能走到今天。总是会有些你想改进的地方,或者对过去的选择感到后悔,但生活中一切皆有因。也许生活给你的那些重击,是为了让你意识到自己做过的一些事。那个16、17岁的孩子当时努力奋斗,就是为了实现成为足球运动员的梦想,而他一点都不容易。”

那是个复杂的时代……

“有很多孩子现在很容易得到机会,却不珍惜。但我小时候什么都没有,所以当我获得足球的机会时,我把它当成逃离困境、获取自己收入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