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夏天结束的男篮欧洲杯中,大伙认识的那些欧洲体育强国都给各位留下了各式各样的印象,不过唯有一支球队,在小组赛以57-120被德国队狂胜,1胜4负排名小组垫底直接淘汰,最终仅排名赛事第21名,那就是英国男篮。不过这似乎也没有惊起什么波澜。

英国队得分王迈尔斯-赫森,欧锦赛场均15分
当英超联赛的比赛画面通过卫星信号传向全球200多个国家,平均每场吸引超4700万观众时,伦敦市中心某室内篮球馆里,一场英国篮球联赛(BBL)的焦点战,现场观众刚过2000人;当曼城、曼联的球衣在英国街头随处可见时,能认出BBL莱斯特骑士队这支曾7次夺得联赛冠军的球队队徽的人,或许不足城市人口的1%。篮球这个似乎被公认为“世界第二大团队运动”的项目,在英国真的有人关心吗?
传统体育项目的绝对主导
在英国,篮球从未消失。但英国体育的基因里,有三项运动它们从19世纪便开始渗透整个英国社会,并形成了在当地独特的体育文化。而篮球只不过是被挤到边缘的小众运动。

足球是英国毫无疑问的第一运动,无论参与度还是关注度都断层领先。体育经济学家西蒙-查德威克曾指出:“足球在这里已成宗教,其他项目只能在神殿外乞讨”。作为现代足球的发源地,英国对足球的热爱早已超越 “运动” 本身。
英超是全球商业价值最高的足球联赛,吸引全球数十亿观众,国内几乎每支球队都有庞大的本土球迷群体。社区里,哪怕是人口不足万人的小镇,也能找到好几块免费足球场,如果小朋友小时候想练体育,足球绝对是第一选择。曾效力过NBA篮网、活塞的英国球员埃夫布翁万小时候就是踢足球长大的,他以前曾是纽卡斯尔的青训球员。是的,他就是在今年夏天和曾凡博竞争队内位置的篮网球员之一。

而板球则是英国文化的 “活符号”。板球起源于12-13世纪的英国皇室,被誉为“贵族运动”,也被称颂为“绅士的游戏”。比赛节奏缓慢,强调手眼协调和技巧,与英国当地的绅士文化十分契合。自16世纪起,板球成为贵族与平民共同喜爱的运动,象征着英国的体育传统。英格兰板球超级联赛(ECL)虽商业价值不及英超,但群众基础却丝毫不逊色,每到周末,在英国的乡村草地上,群众自发的业余板球比赛仍随处可见。

至于英式橄榄球,从诞生之初,便被赋予了贵族气质和精英教育的烙印。它起源于英国学校里的团队运动,如今也是英国学校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式橄榄球分为“联盟式橄榄球”(Rugby League)和 “联合式橄榄球”(Rugby Union)两种,共同构成了橄榄球在英国的流行基础。在桑德兰光明球场举行的2025年女子橄榄球世界杯揭幕战英格兰队69-7击败美国队的比赛中,就吸引到了创纪录的42723名观众。

在英国中小学的体育课表上,足球、橄榄球、板球几乎都是必修课程,也是孩子们活动的首选。而篮球,往往只存在于选修课或者课后的兴趣班,许多孩子直到中学毕业都没摸过一次标准的篮球,更别说接受系统训练了。

本土联赛产业发展迟缓
BBL作为英国最高级别篮球联赛,实际上1987年就成立了,至今也有近40年的历史。2024年,BBL因为严重的财政问题被迫解散,虽然随后成立了新联赛SLB,但英国的篮球联赛始终没能摆脱 “小众”的标签。

从规模上来说,目前全新的SLB联赛总共只有9支球队,其中8支来自英格兰,1支来自苏格兰。
至于足球,从英超到第四级别的英乙就有92支球队,再往下细分还有拥有22支球队的英格兰全国联赛等多级别赛事,据统计,整个英格兰足球联赛系统约有近5300个俱乐部及超过7000支球队参赛。如此腐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

从商业价值来看,BBL在2023-24赛季的总收入不足1000万英镑,仅为英超中游球队布莱顿年度营收的1%;赞助商多为区域性企业,像耐克这样的全球品牌是见也见不着,联赛官网的广告位甚至会出现本地健身房的推广。这种 “小作坊式” 的运营,根本无法支撑联赛的规模化发展。

他们的薪水也是低得可怜,他们的平均月薪也就大概两三千英镑。与之相比,英超球员的月薪差不多有篮球选手的90倍甚至更多。
而且很关键的一点是,BBL缺乏 “国民级球星” 的带动。联赛中的球员,要么是英国本土的年轻新人,要么是海外联赛的边缘球员,几乎没有能在国际赛场上打响名号的选手。说句吸引力还不如CBA丝毫不为过。反观英超,足球球星不仅是场上闪耀的明星,更是商业代言、公益活动的常客,他们的存在不断吸引新球迷关注足球和英超。而BBL连 “让本土球迷记住名字” 的球星都找不出几个,自然难以突破圈层。
场地资源缺乏
即便有人想突破文化和联赛的限制,尝试在打篮球,你也会发现,在英国打篮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根据英国体育理事会2024年的数据,全国共有约3.2万块公共足球场,而标准室内篮球场仅有1600多家,不足足球场数量的1/20。在伦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篮球场基本上也是集中在商业健身房或者高校内,普通的社区篮球场往往是疏于维护,场地破旧且无人问津;而在中小城市或乡村地区, 许多小镇甚至没有一块能用于比赛的标准场地,你想找块场地自己投投篮都挺困难的。

除去场地的缺失之外,高昂的使用成本也成了篮球爱好者们的阻碍。据统计,在伦敦室内篮球场的租赁费用高达50-80英镑一小时,而同等时段的足球场租赁费用只用20-30英镑。而且众所周知,足球场一支队伍有11人,而篮球只有5人。这样平摊下来,打篮球的成本就更高了。
场地又少又贵,让篮球在英国成了不方便参与的运动。周末的公园里,踢足球、打板球的人群随处可见,而打篮球的人往往除了专业的球队训练外,很少有自发的业余比赛。慢慢地,篮球在英国也就成了真正的“小众运动”。

没钱又没人才的多重困境
说到底,篮球在英国落得如今的境地,还是俩字,没钱。财政支持的缺失使得国内联赛一直发展迟缓、基础设施的落后使得英国无法留住人才,英国人其实不是不爱打球,但是现实条件就是如此。据统计,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英国体育部向篮球队发放了800万镑的拨款,数字乍一看挺多,不过作为对比,英国政府向马术的拨款是1300万镑,赛艇的2700万镑,帆船则有2300万镑。这么一看,篮球只是零头。

英国也并非没有NBA球员,但来自英国的几位NBA球员往往都不是从英国的篮球体系中走出去的。如本-戈登和阿奴诺比,都是出生于英国但早早移民美国,在美国的篮球体系中逐渐成长为一名NBA球员,而有“英国乔丹”之名的鲁尔-邓,在英国青年联赛崭露头角后,就被美国球探相中,随即加入了杜克大学开启了自己的NCAA征程。

曾担任英国篮球联赛总裁的凯文-劳德里奇曾经表示,管理这个国家的人,他们上高级的私立学校,他们打橄榄球和板球,他们踢足球。只有在内城里的穷人才打篮球。说到底,如果你是个有天赋的年轻人,你多半会被拉去踢足球,而不是打篮球。那才是聪明人的选择。
没有经济支持,基础设施落后,还要面临别的项目的竞争压力,如今英国篮球成了这番境地,也不奇怪了。
打开国门,篮球在英国的 “新生长”
尽管困境重重,但近年来,英国篮球还是出现了一些 “破局信号”。这个长期被足球、橄榄球挤压的小众项目,正在尝试从夹缝中突围。
在国际篮坛,英国男篮的存在感曾长期低于西班牙、法国等欧洲强队。在足球圈子有句经典的调侃,英格兰是“欧洲中国队”,这句话放在英国男篮上面可能更合适。要知道,英国男篮只参与过2次奥运会,还都是因为英国做东道主,颇有一种“国足进世界杯的最快方法就是自己举办世界杯”的感觉。这种 “靠东道主才能圆梦大赛” 的尴尬,像极了国足被调侃“办世界杯才能进决赛圈” 的无奈。更有意思的是,英国男篮在奥运史上的唯一一场胜利,恰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小组赛对阵中国队的较量。

不过今年的男篮欧洲杯上,这份尴尬终于被打破:英国队在小组赛中遭遇拥有NBA全明星武切维奇的黑山队,最终以75-73险胜,不仅终结了长达12年的欧锦赛不胜纪录,更让球队赛后社交媒体关注度暴涨 50%,连英国篮协都直言 “这是重塑信心的一战”。
如今,英国人其实挺爱打球的,据英格兰体育协会最新的调查显示,篮球有望超越橄榄球,成为英国第二受欢迎的团体运动。从2013年开始,NBA也开始在英国办比赛,门票销售情况相当火爆。据统计,英国还是欧洲NBA订阅量第二多的国家,仅次于德国。随着看起来无比宏大的“NBA欧洲计划”的开启,英国似乎正在逐渐融入篮球的版图。

如今走在伦敦街头,篮球的身影已不再罕见:从东伦敦Shoreditch涂鸦墙旁的露天球场,到南岸South Bank Skate Park旁的社区球场,近五年新增的40余个街头球场,每到周末都会挤满打球的球友。而在校园里,篮球也逐渐摆脱 “边缘项目” 的标签:据英国学生体育协会数据,2024 年参与校园篮球比赛的学生人数较2019年增长42%,越来越多的中学将篮球纳入体育课重点项目,伦敦还有12所学校与NBA合作开设 “篮球特色课程”,让孩子从小接触专业训练。

在足球有英超全球吸粉、橄榄球有六国赛深入人心的英国,篮球或许仍难撼动传统项目的地位,但它正以独特的方式走出一条 “小而美” 的道路。不追求与足球争抢 “第一运动” 的光环,而是在街头的欢呼声、校园的篮板声里,慢慢扎根、生长,成为英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