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29日,开拓者队记Dave Deckard在个人专栏中谈论了开拓者喜欢打无中锋阵容一事,并分析了克林根、杨瀚森在球队中的定位及期望。

波特兰开拓者队对他们两位年轻中锋克林根和杨瀚森感到自豪是理所应当的。球队连续用高顺位选秀权选中了这两位内线,对他们各自都寄予厚望。
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注意到球队在使用大个子球员方面存在一种趋势:为什么开拓者认为他们在关键时刻不需要中锋在场上?这就像在比赛关键时刻撤下守门员!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中锋轮换会根据多种因素每场比赛进行调整:对手、比分差距、犯规麻烦都会影响决策。开拓者和球员们仍处于磨合期,我不会根据现有数据对球队的用人方式下定论。
不过这种观点确有道理。在开拓者阵中,没有哪个位置像中锋这样频繁被换下,也没有哪个阵容调整比这更明显。当场上没有七尺长人时确实格外显眼(尤其考虑到开拓者的前锋身高都是6尺8寸而非6尺11寸)。
根据球队风格,开拓者整体上有三大特点/需求:
1.持续、积极的防守
2.快速得分能力
3.维持前两者的机动性
理解这点后,就很容易看清开拓者中锋群的优缺点:
克林根本赛季开局出色。我能给他的最高赞誉是:今年我几乎注意不到他。这听起来像贬义,但我的意思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巡航时不会刻意关注发动机——它正在全力运转,各气缸协同工作。只有当需要急加速时,我才会听到引擎轰鸣声,而它总能及时响应。
这就是克林根现在的状态。去年他非常显眼,有时表现亮眼,有时则不尽如人意。当时的情况是:全队是一个整体,而多诺万是单独的存在。今年我看到波特兰展现出更协调统一的防守体系,克林根是其中一环,但不再显得突兀。外线球员在延缓突破方面做得更好,克林根则通过阅读比赛及时协防,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偶尔引擎会轰鸣——当克林根送出关键封盖或抢下重要篮板时,但这只是旅程中的点缀,而非全部。
毫无疑问,克林根增强了整体防守,满足了我们清单上的第一项。但第二项和第三项目前还不是他的强项。
克林根不擅长快攻,除了进攻篮板外缺乏稳定得分手段,无法拉开空间,也不会通过跑动创造机会。防守端他的横向移动也非强项,当被拉到外线时容易成为突破口。
比赛收官阶段的特点是:教练倾向于通过得分解决问题——无论球队是在追赶比分、僵持不下还是保持领先。把球送进篮筐就像四千米跑手的最后冲刺,是决胜时刻最可靠的取胜方式。
虽然防守在关键时刻仍然重要,但重点在于防范两种得分:快速轻松的上篮(正是你希望自己得到的分数)和能扭转局势的三分球。阻止对手轻松得分或连续得分,特别强调防守转换和三分线外的防守。
因此,教练更倾向使用速度更快的球员:能迅速落位、高效终结、及时回防阻止对手快攻,并能覆盖外线防守。这些技能目前都不在克林根的能力范围内。这至少部分解释了为何第四节常常成为开拓者的小球时间。

其他影响因素包括:
要知道克林根仅是二年级生(且刚满两年),而另一位七尺长人杨瀚森还是新秀。在收官阶段教练更偏爱侧翼和前锋,可能既与位置有关,也与经验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克林根和杨瀚森都容易陷入犯规麻烦。对手很容易引诱他们进行身体接触。罚球能让对手在不消耗时间的情况下得分,这在收官阶段是致命问题——与你的目标完全背道而驰。
篮板是重要资产,通常由中锋负责。但霍勒迪、阿夫迪亚、卡马拉甚至夏普都能抢下篮板并发动快攻,实现两全其美。至少目前来看,开拓者在特定时段不使用中锋似乎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在全场48分钟内他们需要大个子和他们的篮板贡献,但在最后6分钟,或许可以由他人替代。
掩护是中锋的另一重要职责。这仍然重要,但注意到开拓者今年比往年少用了高位中锋掩护——传统的轴心战术。他们不再花费时间让中锋上提至顶弧来发展顺下或外弹战术,而更常让大个子在腹地设置掩护来解放交叉掩护或内外切配合。小个子球员几乎能和大个子一样执行这类掩护。同时在外线,持球者正在通过试探和突破寻求更快速的得分,无需那个高大的掩护墙。没有大中锋堵塞内线,他们反而更容易冲击篮筐。所有这些都更支持一个功能互换、进攻多元的阵容,而非单纯高大的
总之,联盟的普遍趋势与开拓者的特定倾向(及球员特点)共同导致克林根和杨瀚森在收官阶段难以留在场上。
不过这种情况可能不会永久持续。随着开拓者中锋的成长、防守覆盖面的扩大以及(但愿如此)进攻技术的发展,他们将获得更多机会,包括比赛关键时刻。同样可能的是,对手会针对小球战术的弱点加以利用,迫使开拓者调整策略。
在此之前,比起关键时刻的出场安排,我更关注波特兰年轻中锋的总出场时间及其发展。说到底,如果一个技术特点鲜明的二年级后卫因为不具备三分投射和外线防守能力而在收官阶段坐冷板凳,我们不会感到太惊讶。那么当同样逻辑适用于一名二年级中锋及其新秀替补时,我们也不应过分意外。如果克林根能保持每36分钟21分17篮板的数据,他终将在所有战术情境中获得位置。现在他只需要扩展射程、减少犯规,并保持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