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记者赵宇撰文,探讨中国足球到底需要何种青训方式。

赵宇写道:“过去两三年做过不少关于中国足球青训的采访。与传统足校、俱乐部梯队模式比,如今的中国足球青训的呈现方式更多样化。

“不过几乎每个人、每个青训机构所做的内容,都被认为是不理想的、有问题的。我知道,其中也充斥着同行之间的鄙视与互踩。

“假如把争议和矛盾放到一个更大的空间里,会发现这些问题根本算不上真正的问题,因为讨论青训的人多了,即便是争吵、互踩,也是一种进步——说明此前不受重视的青训开始被更多人关注。

“下面说说我了解到的一些青训机构的现状:

“爱踢客,北京最大的社会足球培训机构,他们做得最好的是足球普及培训,为的是让更多孩子通过基础培训喜欢上足球。他们几年前也开始搞精英队,但和普及比,精英队的比例很低。

“爱踢客创始人李钊对我说,作为社会足球培训机构,他们能做的就是培养出更多喜欢足球的人,等他们成为父母、老师、校长、区长、市长的时候,可以更大力度地去推动足球运动的发展。

“我觉得这没问题。只有自己喜欢了,才可能支持下一代去踢球。中国足球想要变得更好,确实需要喜欢足球的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再说董路的青训。我知道很多足球专业人不承认董路做的是青训,但我认为这不重要。

“董路的青训模式是从全国海选优秀球员,然后带他们外出比赛,以国外比赛居多。他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那些比赛少的低年龄段球员或者足球爱好者有了更多比赛机会,尤其是国际比赛。董路说,自己是在给中国传统足球青训做补充。

“有人说董路依靠做青训博眼球、赚流量,通过流量自己挣钱。我不知道他靠这个赚了多少钱,但我认为只要这钱是合法的,就没什么问题。因为我们每天上班也不完全是为了实现人生和社会价值,更多还是为了养家糊口。即便董路真的是在靠足球小将赚钱,但在赚钱的同时,给孩子们带来了比赛机会,也算两全其美。

“对于中国传统足球青训而言,董路是个‘搅局者’,他用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市场化手段搅动了中国青训的传统思维,甚至让搞青训的专业足球人士开始有了危机意识,这是好事。

“中国足球和中国足球青训需要更多像董路这样的‘搅局者’,不能总活在自己的舒适区里。

“杨旭的青训主打日本特色,他请日本教练教中国孩子,带中国孩子到日本训练比赛,希望最终以日本足球的方式战胜日本队。我不知道他的理想能否实现,但最起码付诸行动了,让孩子们从小就感受到日本足球的训练方式和氛围,这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至于孙继海、李铁,包括恒大足校的青训模式,还都是比较传统的。把选来的优秀孩子聚在一起,不收钱或收很少的钱让孩子们接受专业足球培训。

“没有人会为你提供免费的午餐,这样的青训机构的收入主要依靠孩子踢出来后的转会分成或青训补偿款来获得收入。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需要做较大前期投入。和爱踢客比,这样的青训机构更注重精英化培训。

“这些培训机构会同孩子签培训协议,提前离开要赔很多钱,通过这样的方式网住中国足球圈里本就不多的优秀球员。从法律角度来讲,这种‘离开后涉及高额索赔’的培训协议是否合理,尚有很大探讨空间,但国内很多类似青训机构都有如此操作,这几乎是圈内的潜规则。

“周海滨和鲁能足校的青训也是传统青训模式。和个人做的青训相比,他们背后有职业俱乐部作为支撑,底气更足。

“足球是一个成材率很低的项目,有些足球基础好的国家,只有不到1%的孩子可以成为职业球员。在只有基础好了才可能出成绩的前提下,中国足球青训也需要广撒网,无论是爱踢客、孙继海、董路、杨旭、周海滨,只要他们做的事与足球青训有关,就应该被支持。

“就好比如今搞得火热的民间业余足球联赛,有人说这些不是足球,是文旅项目。

“是文旅项目没错,可它是以足球为内核的文旅项目,只要与足球有关,能够带动自己所在区域民众的足球热情,就应该被支持,无论苏超还是其他各种超。

“中国足球已经这样了,就别再煞有介事地去甄别谁是专业的,谁是业余的——更何况所谓专业也未必真的专业。

“对于现如今的中国足球而言,无论青训还是联赛,首先要保证热闹起来,只有热闹起来了,才可能会有下一步。如今的百花齐放看似很乱,但实际上是为将来的秩序井然做铺垫。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非专业人士,都应该放下自己的傲慢与偏见。谁行谁不行,市场说了算。”